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更新是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来看,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存量空间重构和价值提升的过程,也是通过推动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激发城市文化活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不竭动能的过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应坚持系统观念,从历史、比较和治理等多重维度认识城市更新过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理解城市文化具有的传承性、差异性和包容性,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从历史维度看,城市更新需注重文化传承性。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基因与内核,是一个城市基于其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城市不断发展创造着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孕育和萌发着创新活力和动力,影响着人类发展的前途与命运。从古至今,每个城市的产生、成长、成熟的演变过程,都具有文化的可溯源和可持续特征。从实践来看,城市更新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认识、理解和建设城市的思维和方式。城市的文化古迹和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强化文化传承是城市更新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为了应对“大城市病”问题进行的旧城功能调整和旧居住区改造,还是通过旧工业区文化创意开发、历史文化街区重建为城市经济提质增效,都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同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强调文化保护与传承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城市文化会不断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被赋予时代新内涵并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中,塑造城市文化生态、改善要素供给结构,创造出新的市场和社会需求,推动城市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制度上保障实现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改善与历史文化保护三者有机统一。要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同时,尊重、保护和延续城市文化脉络,注重留存城市自身的文化记忆,保持原有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挖掘城市文化资源、阐释城市文化价值、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把城市文化的保护与挖掘纳入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建设、管理的全领域、全过程。
从比较维度看,城市更新需注重文化差异性。
提升城市竞争力,需要通过吸引较多物质资本、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是在挖掘城市传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城市比较优势和形成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个城市长期形成的独特地域风情、人文底蕴,既是城市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质。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发展大多以增加物质财富为主要目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演进,城市发展逐渐向重视精神生活和人文体验转变,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影响日渐凸显。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持并凸显城市文化的差异性,既有助于巩固城市特质,提升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也有助于增强城市各类主体的共同意识,提升城市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增强城市在区域乃至世界竞争中的话语权。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开展特色化、精细化城市设计,防止“大拆大建”和“千城一面”,围绕城市文化价值主线,结合城市山水格局、环境条件和建筑风格等,以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为切入口,统筹谋划布局,着力塑造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城市性格、精美的城市空间,展现独特城市风貌和文化形象。此外,要推进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与产业双向赋能,把存量空间改造升级与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建设和完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业社区等城市文化产业载体,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文化产业集聚,助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培育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从治理维度看,城市更新需注重文化包容性。
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而且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地、栖息地。城市更新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不同治理理念和方式在城市层面的具体体现。城市存量空间的再开发和功能的再完善涉及多元主体,不仅需要考量各方经济利益,更需要以文化凝聚共识,增强城市更新的社会收益,降低城市更新的社会成本。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可能会对原有居民的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造成影响,但这也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社会认同、增强民众获得感的重要契机。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仅仅关注国民生产总值、税收等经济数据,而忽视项目可能带来的资源环境成本和社会福利损失。需要充分了解和满足居民需求,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让居民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感受和分享城市文化活力提升带来的获得感。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从源头夯实城市更新的民生基础,以社区为中心,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升相关区域公共服务质量。同时,要倡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推动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激发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和自我服务管理的潜力,实现多方参与、共治共赢,为城市更新构建有归属、有温度、有活力的城市文化生态。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赵峥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编辑:房家梁】
中新社香港12月5日电 题:陈百祥:想赢是我的人生态度 想国足赢是我的人生愿望
中新社记者 戴小橦
73岁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享受退休生活的年纪,香港艺人陈百祥却跑去贵州参加“村超”足球比赛,顺便拿下“全场最佳球员”。
今年11月在香港大球场,他又带领香港明星足球队对战贵州榕江村超联队,以3比1的成绩拿下奖杯。近日陈百祥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说,参加“村超”,只因为他从小就热爱踢足球,更喜欢比拼的感觉。
陈百祥接受中新网“港澳会客厅”专访 侯宇 摄
提到陈百祥这个名字,回忆总会翻涌而来。他是香港娱乐圈的金牌主持人,是港产片中的经典“绿叶”,是考取练马师牌照的赛马发烧友……“我每次都要赢,什么我都不输,叻就是我的态度。”陈百祥说,想赢是他的人生态度,不躺平是他的习惯,因为只有赢,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20世纪70年代,陈百祥通过歌唱比赛出道,“我一开始唱歌是跟谭咏麟同一个乐队,那时候我们都是18岁,一起参加比赛,结果他初赛就输了,我就赢了。”陈百祥大笑,“谭咏麟只懂唱歌,我什么都懂,我就退出来咯。”
后来,他果真离开乐队去做生意,没想到投资失利公司破产。等他重返演艺圈的时候,昔日的队友早已经成为圈内的大明星、大歌星。“我是从最底开始追,我要用1年时间追他们的20年。”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陈百祥几乎每天沉浸在剧本里面。“周星驰当时最红了,你怎么跟他演好对手戏,你要将人生经验放进演戏里面,去控制喜剧的节奏和气氛。”陈百祥说,他没钱念大学,全部的人生经验都是从“社会大学”学到。“我怎能躺平,我什么都没有,今天不工作,明天就没饭吃。”
在网络上搜索陈百祥,“叻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记者问他如何看待这个“花名”,他先是故作无所谓,“随遇而安,大红大紫是天给的。”后又忍不住感叹,“自己一定要努力,你懂得努力,做对了,天就会给你这个运气。”
运气是很难琢磨的事情,陈百祥话题一转,“这次的‘村超’足球赛事也一样,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民间足球赛会这么火。”成功不是人能够控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坚持却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陈百祥记得,自己从小在公园练球时,每天都要踢7个到8个小时,后来他加入香港精工体育会。“我们拿了8年的联赛冠军。”陈百祥语气上扬,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要不断地训练,有机会给你,球到你的脚下,你就当英雄了。”陈百祥感叹,他73岁还能跑跳,还有体力踢球,这是天给的恩赐。但是,“什么都要第一,就要在背后很努力地做准备工作。”他顿了顿,又苦笑着说,“我真是对中国的足球有些怨言,我们14亿中国人怎么就不能训练11个有水平的(球员),每一次到最后就输。”
作为一个喜剧演员,陈百祥最擅长的就是暖场,记者采访他时需集中注意力,接住他随时抛过来的“包袱”。在采访结束时,陈百祥认真又浮夸地说:“国足再进入世界杯是我最大的愿望,我真的要过去做领队才能让他们改变。”说完又想了想,“我年纪大了,如果现在23岁,我一定回国家队,跟他们一起训练。”(完)